http://www.lytro.com/picture_gallery
「光場相機」,可將所有可見影像的光線全部收入,不再只是一束光線、而是一個光場(light field),之後只要後製處理,就可以任意調整照片焦點,甚至進行3D處理,就算原本的照片沒有對焦,也不用擔心。
http://www.lytro.com/picture_gallery
「光場相機」,可將所有可見影像的光線全部收入,不再只是一束光線、而是一個光場(light field),之後只要後製處理,就可以任意調整照片焦點,甚至進行3D處理,就算原本的照片沒有對焦,也不用擔心。
Thunderbolt傳輸速度最高可達10Gbps,如果傳輸線纜從銅纜改為光纖的話,速度最高可達100Gbps。比現有的USB3.0快上2倍左右、幾乎是USB 2.0的20倍以及FireWire 800的12倍。
因為SSD尚無法普及,只好把SSD植入HDD
變成 SSHD (Solid State Hybrid Drive)
當然也就有 SSD + ODD
Hitachi-LG合體的
容 量:4GB / 8GB / 16GB / 32GB
尺 寸:85×54x3.0mm
重 量:12g
磁碟片不賣囉,磁碟機也沒幾家在做
做了也像[頭粉大]回收(零件出問題?)
有些證照還在用呢?(開相館還是開博物館)
驅動程式? 開機片?..當然都有替代方案
舊機器或舊思維是否也該走入歷史山洞
一台好幾萬的1x燒錄機大概歷史久遠囉
而且介面還都是SCSI的奢華年代…
一開始燒錄機沒幾家,空白CD也沒幾種
後來DVD規格亂定後,燒錄機跟著也直轉急下
幾百塊的機器能用多久?大家也心知肚明?
只是換燒錄機後,軟體隨著更新的可能不多
不同的燒錄機有不同的燒錄技術與支援規格
硬體會一直出推陳出新,軟體也會版本升級
但有時候觀念可能跟信念一樣不曾改變…
Windows Imaging Component (WIC)
是處理編碼、解碼及操作影像的可延伸架構。
當初好像是設計給VISTA用…
每家相機都有專屬 RAW檔,除了用自己專用的軟體外
當然把[檔案總管]外掛解碼程式也可開啟
至於要轉檔輸出,那就巧妙各有不同囉
音樂檔 MP3,WAV,RA…
圖檔 BMP,JPG,PNG,GIF…
影片檔 AVI,MOV,RMVB…
文件檔 PDF,DOC,XLS…
還有手機上一些奇怪的圖檔、錄影檔…
除了印刷公司要圖檔輸出外,
一般公司只要搞得定OFFICE,打打字即可
想想有哪種行業要搞定這麼多檔案??
當然碼會越來越多,編碼/解碼也會越多
這是熱力學的定律…但與地球變熱可沒關係喔 ><
富士店用 S2 S3 S5拍照好像無可厚非
柯達店用柯達相機拍照嗎?好像也沒有
搞不好相紙也用不同家的…
只是現在的冰箱都可以上網了
相機還是用記憶卡在那邊
隨插即用(Plug and Play)?
隨插即祈禱(Plug and Pray)?
有次從店家的臉書看到 :
有位客人有幾百張相片,選了5個多小時,貼心的老闆當然也提供便當飲料
然而時間到了店家要休息囉,此時也不知發生何事? 電腦或是程式不跑了
相片也沒選完,訂單檔案也沒存起來…
有些店家老闆自己會寫程式但沒時間,他說沒有每家店都能適用的軟體